7月贷款同比少增万亿 全靠居民买房拉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8-15 17:19:3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8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98.68%。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向《每日经济新闻》

  8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98.68%。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居民中长期贷款中绝大部分是房贷,上述数据说明居民新增房贷在7月新增贷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反映出资产配置荒问题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涌向居民住房贷款的同时,房地产市场总体却呈“降温”态势。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同比增速连续第三个月放缓。

  周景彤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市场利率已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未来还需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而且要前瞻性地扩大社会保障,运用政府与市场合力托举民生,充分释放居民部门的需求潜力。

  企业部门贷款减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这种情况在过往是很少出现的。

  对此,周景彤表示,目前实体经济需求较为低迷,部分企业缺少合意的投资机会,进而新增信贷需求下降,甚至积累资金优先偿还贷款,最终资产荒问题不断加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其他经济数据的印证,一是企业积累大量资金导致M1持续高增速,二是企业无意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收缩。央行数据显示,7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为4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创下6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的增速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至 10.2%。M1与M2形成的“剪刀差”在7月创下历史新高。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8月初曾表示,造成M1M2“剪刀差”高居不下的一大原因是企业持币待投资。目前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而投资持续低迷,反映出企业没有扩张经营,而是持币观望、谨慎投资,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

  就投资方面而言,民间投资表现尤其不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1694亿元,同比增长8.1%,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91495亿元,仅增长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

  对此,周景彤表示,如果任由资产配置荒问题长期持续下去,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低迷和主动偿还贷款行为可能会蔓延至整个经济体系,最终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使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周景彤进一步指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货币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力财政政策;促进三农、城市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促进创新,稳住经济,以时间换空间,等待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

  房地产普增普涨阶段结束

  尽管表现在销售端的居民房贷增长较快,但前端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在放缓。

  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361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

  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之所以总体呈现先高后低态势,主要是部分房企因地价日益高企等因素的影响,减缓了土地投资的节奏。此外,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新开工节奏依然缓慢,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并没有强劲复苏,二是库存规模依然较大。

  “房地产投资下滑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前景趋于谨慎,放缓了投资的步伐。”周景彤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房地产价格涨得很猛。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也让市场感觉房地产政策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城市已经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比如,苏州在上周四打响了二线城市重启限购的“排名前列枪”,明确“非本市户籍居民购买排名前列套住房,不受任何限制。非本市户籍购买第二套住房,必须提供个税缴纳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此外,与苏州合称二线房市“四小龙”的南京、合肥、厦门均已先后出台了限贷政策。

  不过,房地产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某不愿具名的经济学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政策上有一个两难的选择——控制房价,经济可能有大幅下滑的风险;不控制房价,又要警惕房地产泡沫可能越吹越大,隐含更大的风险。“所以在政策上,一定要拿捏好。不能打压得太狠,也不能不管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鉴于房地产是具有很强地域性的一个特殊产业,全国各地差异比较大、情况也不一样,从当前情况来看,房地产高增长和普增普涨的阶段已经结束。但是,“它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行业,从今后调整角度来讲,一定要适应房地产本身的运行规律,要注重因城施策、因地制宜。”

  警惕居民加杠杆风险

  新增房贷增长加快,也被市场解读为居民在快速加杠杆。

  周景彤指出,“住户部门的贷款中,房贷占了很大比重,房贷快速增加,个人的负债必然是上升的。从个人资产负债角度来说,杠杆在不断增加。”

  这是存在一定隐患的。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居民房贷收入比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居民偿付房贷的能力,美国、日本房贷收入比的起伏与地产泡沫的生灭同步进行。目前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为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若按现有速度扩张,则将在5年内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历史高点。

  姜超表示,上半年中国新增房贷与GDP的比值高达6.4%,不仅远超日本历史高点(3.0%),也接近美国历史峰值(8.0%)。这意味着居民购房边际杠杆率或已接近极限。他进一步指出,“居民加杠杆是危险的‘游戏’。中国居民负债率或被低估,中国房贷高增长不可持续,地产泡沫值得警惕。”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也指出,近些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长非常快,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这是由于中国一直把居民加杠杆、政府部门加杠杆,作为应对企业负债对经济增长带来冲击的重要药方。

  不过,中金公司研究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相对国际可比指标,中国目前的房贷杠杆和房贷负担能力还未超出合理范围。该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房贷存量为16.8万亿人民币(与央行的数据有一定出入),占过去四个季度GDP总和的24%。而日本2014年这个比例为41%;美国2007 年为73%,2015年为53%。相比之下,中国房贷存量占GDP的比例并不高。与之相应,中国房贷支出占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较低。

  周景彤也表示,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总体并不高,还有提高的空间。但是需要注意,过去一两年居民杠杆率提升很快,这存在一定的风险。

  中信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姚景源认为,房地产业去库存,不能用加大杠杆率的方法,这是核心问题,否则可能会加大风险。相反,应该把杠杆率尽可能地降低。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杠杆率确实存在一些风险,现在基本上开始回归,没有继续恶化。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